智慧醫療變革-醫療城的機會與挑戰 | 盛弘醫藥
- ALINA WU
- 2023年8月31日
- 讀畢需時 13 分鐘
近年來,醫學科學的急速發展導致人類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然而,也伴隨著更多的挑戰。人類面臨著對醫療服務的日益增加需求,然而,同時也面臨著醫療費用的持續上升。這種現象在全球普遍存在,尤其在一些高度發展的國家中,壓力特別明顯。

需求上升的原因
需求的增加來自多種因素,包括人口老化、患者對醫療的期望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轉變以及科技的不斷創新。其中,人口老化對醫療保健影響最為明顯。
根據預測,到了2050年,歐洲和北美國家中,每四個人就有一人年齡超過65歲,對醫療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
醫療人才缺乏的問題
現實狀況中,醫療人才供不應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預測,在2030年之前,全球會有4000萬個新的醫療工作機會,但是,同一時期,預計醫生和護士的短缺將達到990萬人之多。如果 醫療系統沒有重大的改變,人才短缺將導致醫療體系難以持續運轉,給社會帶來嚴重的問題。
為了解決醫療人才缺乏的問題,醫療機構可適時導入AI醫療,幫助解決醫療環境問題。
人工智慧(AI)的潛力
AI對醫療保健的影響
自動化和AI的應用將對醫療保健工作數量產生深遠的影響。在歐洲,醫療保健部門面臨日益擴大的人才缺口。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30年,歐洲將需要新增1820萬名醫療從業人員,而現有的860萬名醫護人員將難以滿足未來需求。例行事務佔去醫護人員工作時間的70%,AI可以協助醫療從業人員節省在例行事務上花費的時間。
人工智慧(AI)具有改變遊戲規則的潛力,除了提升生產力、效率,同時也能夠提高醫療效果。AI的應用範圍廣泛,包括醫療流程優化、影像分析、醫療預測等。
AI在醫療保健的應用發展
AI在醫療保健中的應用,將出現三個階段的發展。
第一階段:針對重複行政任務進行介入
AI可以針對日常的重複性和行政任務進行介入,優化醫療流程,提高醫生和護士的效率。在這一階段,影像辨識技術已經在放射學、病理學和眼科等專業領域取得重要發展。
第二階段:遠距醫療、AI警報系統和AI助理
這些技術將幫助那些生活在醫療不便地區或需要頻繁來往醫院的患者,讓他們能夠自主管理健康。這一階段涉及更廣泛的自然語言處理(NLP)解決方案的應用,以及AI在腫瘤學、心臟科和神經科學等專業領域。
第三階段:基於臨床試驗證據的AI解決方案應用
此外,臨床決策支持系統(英語: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簡稱:CDSS)將更加普及,使醫生能夠根據病患個體情況,從AI獲得更具體有效的建議,進一步提升醫療成果。
AI的挑戰與合作
AI在醫療保健領域的應用雖具有龐大潛力,但要達成全球一致且高品質的應用並不容易。
儘管AI在醫療領域被寄予厚望,但並非萬靈丹,仍有許多問題待克服,包括:醫療品質、從業人員的教育和醫療數據等方面的挑戰。
醫療是需要高度專業的產業,AI的解決方案須要有充分的臨床證據支持。
將AI應用指導用於患者之前,醫療從業人員需要嚴謹的審查,讓AI判斷的結果,不造成患者任何形式的傷害。
此外,AI的運作方式以及底層數據的來源需要公開透明,讓醫療從業人員和患者能夠理解AI的工作原理。同時,許多人對AI具有偏見,AI技術提供者、醫療從業人員需要緊密合作和溝通。
高品質的智慧醫療有2大關鍵:
1. 以使用者為中心的AI設計:
高品質的智慧醫療的關鍵在於以使用者為中心,AI需要輕易融入醫療專業人員的工作流程中,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持續優化、改進品質。
當AI的應用能夠為最終使用者(包括患者和醫療從業人員)帶來實質價值時,使用者更有可能對品質感到信任,形成良性循環。AI的設計和改進過程,需要納入使用者的需求和反饋,讓AI能夠真正滿足使用者的實際的期望。
2. 教育體系變革:
基本的數位素養、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等知識將成為所有從業人員的學習目標,未來,醫療從業人員需要具備生物醫學和數據科學的知識和技能。這一切有賴教育體系變革,培養批判思維和持續學習的心態。同時,醫療院所也應該讓現有從業人員持續學習,適應智慧醫療領域的變化和發展。
智慧醫療的應用範圍:
協助醫療決策: 透過整合資料分析,智慧醫療能夠提高醫院處理急症的效率。利用AI分析大量的臨床數據,醫療人員能夠更快速、精準作出診斷和治療建議,降低誤診機率,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
增進醫病關係: 例如,預約掛號系統、電子病歷和遠距醫療平台可以讓患者更方便接受醫療服務,減少等待時間。同時,透過數據分析,醫療團隊能夠更容易了解患者的需求和健康狀況。
簡化行政流程: 智慧醫療的另一個優勢在於簡化行政流程。利用流程自動化和AI技術,照護者可以專注於病患的照顧工作,而非繁瑣的行政工作。自動化的流程可以有效處理醫療記錄、報告和流程,減少人工錯誤,提高工作效率。
提升營運效率: 導入數位供應鏈、自動化和機器人技術,能夠提升醫院的營運管理效率。包括自動化的藥品管理、庫存管理和設備維護,減少人力成本和時間,提高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
各國的關注與投資
越來越多的國家經將智慧醫療列為重點發展目標。
包括芬蘭、德國、英國、以色列、中國和美國等國家都在相關的研究領域進行龐大投資。
美國在智慧醫療領域佔有主導地位,在相關的研究和試驗數量上遙遙領先,歐洲則擁有龐大的健康數據,在研究數量、創新等面相提供重要優勢。
亞洲地區尤其以中國為代表,許多大型企業和科技公司紛紛推出針對消費者的智慧醫療產品,其中一個典型例子是平安好醫生(Ping An Good Doctor)。該公司成立於2014年,2018年5月4日在港交所上市,2020年7月被納入恆生科技指數。平安好醫生靠著平安集團豐富的支付資源、完善的供應商網絡、領先的服務體系以及強大的生態賦能,建立了獨特的商業模式。
平安好醫生的商業模式以「管理式醫療 + 家庭醫生會員制 + O2O醫療健康服務」為基礎,逐步發展成專業、全面、高品質、一站式的企業健康管理服務提供商。該公司截至2022年6月30日,已經累計註冊用戶數達4.4億,累計諮詢量超過13億次。
平安好醫生內外部擁有來自20個科室超過4.9萬名醫生團隊,並與營養師、健身教練、心理諮詢師等專業人員合作。此外,該公司與超過3000家合作醫院、20.8萬家合作藥局、1800多家合作體檢機構等建立合作關係。平安好醫生提供1小時送藥和24小時送藥服務,進一步提升了服務的便利。
智慧醫療在台灣的發展:
台灣的優勢: 台灣在ICT產業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並有多家ICT業者涉足醫療領域。政府也積極推動智慧醫療和高階醫材的發展,將數位科技應用於醫療領域,提供更安全、優質的醫療服務。
智慧醫療的發展方向: 智慧醫療領域的發展將從醫院延伸至社區和居家場域。透過人工智慧的輔助,實現精準檢測、精準預防、精準診斷、精準治療和精準照護的目標。
台灣在智慧醫療方面有一定的潛力,但同時也面臨挑戰:
隱私和法律限制:智慧醫療涉及病人的個人資料,受到隱私保護法的限制。儘管台灣擁有健保數據,但個人資料保護法仍限制了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不同領域的政策和法規可能有所不同,這對於推動智慧醫療的發展可能造成阻礙。特別是在遠距照護等方面,政策支持尤為關鍵。
科技和醫療的融合與人才培養:科技和醫療分屬兩個不同專業領域,兩個領域的專業人士需要溝通和合作。醫療體系和技術需求之間的差異非常重要,需要雙方合作,才能夠開發出真正適合的解決方案。此外,培養既懂醫學又懂科技的專業人才是一個挑戰。
資金投入:發展智慧醫療需要大筆資金投入,包括研發、基礎設施建設等。
醫療文化轉變:智慧醫療需要改變傳統的醫療流程和習慣,需要醫護人員和患者的共同努力。
智慧醫療的定義和範疇:智慧醫療不應僅限於醫院,應從社區出發,包括手機應用程式、預約掛號系統等。然而,目前台灣仍以醫院為中心,需要進一步推動智慧醫療的發展。
商業模式和市場:智慧醫療需要創新的商業模式,以轉化解決方案為收入和價值。醫療科技產品的開發流程需要更多與實際需求相關的思考。
台灣智慧醫療案例:
台灣智慧醫療創新整合平台(Health Smart Taiwan,HST): 由醫策會建置,彙整台灣許多智慧醫療解決方案。
馬偕醫院急診病人智慧資訊系統: 根據病人對科技的接受程度,分成三類群體。為了因應不同黏著度,開發了兩款軟體程式:一是提供資訊輪播的電子看板,方便現場病人閱讀;另一款是手機App,支援健保卡讀卡功能,並在插卡時提供更多急診相關訊息。這樣的系統設計,不僅減少了病人家屬對醫護人員的諮詢次數,每次諮詢節省的時間,有助於節省人力成本。根據單位的評估,以每日平均有338位掛號病人計算,減少一次30秒諮詢,就可省下169分鐘,減少三次諮詢,省下507分鐘,等於同一班8小時一位護理師人力時間成本。
三軍總醫院附設民眾診療服務處透析居家APP: 智慧E把罩,為病人提供多元功能。其中包括團隊介紹和就診資訊,讓病人瞭解醫療團隊及相關資訊。此外,就醫行事曆設有智慧提醒功能,可幫助病人記錄與提醒就診事宜。留言管理則可在線上留言並獲得專人回應,實現雙向互動。另外,APP還提供訊息推播功能,由醫護人員主動關心並溫馨提醒,以增加病人的行為遵從性。居家紀錄則可連續記錄心跳、血壓、體重、飲水量等數據,並上傳飲食與異常照片,以提供完整的飲食記錄。數據統計方面,多元化圖表呈現檢驗值的變化趨勢。檢驗報告則具備自動化上傳即時更新功能,並警示異常值,同時智慧連結衛教單張。影音衛教透過影音動畫提升病人學習的意願,同時透過腰子萬花筒分享科室舉辦的活動,讓無法到場的病人即時瞭解相關資訊。
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遠距智慧醫療關懷系統: 這個系統針對社區獨居老人,通過遠端設備如視訊系統、智能手環等,提供健康照護服務。平台包含多種功能,如生理量測紀錄、用藥紀錄、回診/檢查提醒等,以提升社區老人的健康服務效能。
台北榮民總醫院XR延展實境Aids疾病輔決及衛教工具訓練系統: 這個系統利用擴增實境(AR)和虛擬實境(VR)技術,幫助病人和醫療人員更好地理解疾病,進行共享決策,並提供病人及家屬更具互動性的健康教育。
都蘭診所的遠距在宅會診服務: 透過行動醫療車、居家醫療儀器,將醫療服務送到偏鄉地區,但仍需克服正式醫療給付和醫院加入的挑戰。
臺中榮總遠距照護中心: 整合多家院所,提供24小時即時線上問診、會診等服務,計劃擴展至國際遠距醫療,擴大服務規模。
安心雲林e院聯防: 以雲林分院為基礎,整合多家醫院和診所,提供遠距看診、傷口照護,強化兒童急診視訊服務。
政府力推遠距醫療常態化: 衛福部推動電子病歷上雲、簡化行政程序,納入健保給付,推出虛擬健保卡等措施,促進遠距醫療的發展。
盛弘醫藥Medical Mall商業模式
除了上述案例外,Medical Mall模式逐漸在台灣形成,盛弘醫藥旗下的敏盛智醫城是台灣首座引進「Medical mall」(醫療商場)概念的醫療場域,以下針對該智醫城做出深入分析。
打造智慧醫療城,引領醫療體驗的變革:
「敏盛智醫城」位於台灣桃園市蛋黃區,曾是雲朗集團旗下的桃園翰品酒店,後來在盛弘醫藥以近12億元的價格收購下來,並經過5000萬元的改造,轉變成為一個集合多種健康服務的智慧醫療中心。智醫城共分為一號館和二號館兩個部分。
一號館共有19層樓,其中4至6樓規劃為門診中心和健康抗衰老中心,提供各種醫療和健康相關服務。7樓以及9至15樓為盛雲康寓,保留了原先飯店客房的功能。
二號館位於一號館後方,共有5層樓。一樓佔地超過百坪,設置了躍獅智慧藥局,為患者提供藥品和藥物相關服務。此外,二號館還規劃了眼科、皮膚科、耳鼻喉科、牙科以及復健科,提供專業的醫療服務。
盛弘醫藥以數位轉型和健康照護生態系統為目標,創新醫療場域,打造「敏盛智醫城」,「盛雲康寓」旨在提供亞健康族群「Healthy long stay」的健康體驗,並引領醫療體驗的變革。
借鏡歐美的「Medical Mall」經驗:
借鏡歐美「Medical Mall」模式,將敏盛智醫城打造成集合健康服務的場所,不僅是醫院或長照機構。
Medical Mall的定義和背景:
Medical Mall起源於美國,是將醫療保健和零售混合使用的商業不動產。1980年代,美國老齡化人口增加、醫療資源短缺,企業集團投資門診醫療,將其置於購物中心中,以滿足醫療需求,所以稱作Medical Mall。
Medical Mall在中國: 在中國,大健康產業因老齡化、二胎政策和消費升級等因素而興起。購物中心集中健康醫療資源,滿足中高端醫療服務需求,特別是非病診療、輕醫療和保健服務。
在中國,大健康產業作為一個廣泛的概念,涵蓋醫藥工業、醫療服務、保健品等,受到政府的鼓勵和支持。政府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健康領域,促使私立醫療機構發展並提供優質醫療資源。Medical Mall可以將健康醫療業態與商業結合,形成聚合效應(Polymerization effect,是指企業和其產品成了名牌,可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且還可以利用品牌資本使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敏盛智醫城概述:
敏盛智醫城提供智慧醫療服務,包括手術室建設、電子病歷、遠距醫療、影像傳輸和AI系統。其主要目標是藉由強化資訊網路建置,提升病患看診流程效率。
綜合資源整合:
敏盛智醫城整合了集團資源,引入精準健檢、照護服務、智慧醫療等,針對亞健康族群提供主動的智慧照護。
桃園新院區的多元功能:
桃園新院區吸引電子業和生醫新創公司進駐,並建立智慧醫療場域和體驗中心。同時,該院區保留旅館客房,未來將規劃發展觀光醫療和智慧銀髮住宅等功能。
拓展國際市場:
盛弘與「西貢智慧醫材科技園區」合作,將台灣的智慧醫療解決方案輸出至越南,以擴展東南亞市場。同時,將數位健康照護理念引入越南,並納入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工研院與藍濤亞洲等投資公司在越南胡志明市建立「越南西貢智慧醫材科技園區」,整合台灣的醫材和醫療相關產業,提升台灣在數位健康照護領域的國際形象。
盛弘醫藥-敏盛智醫城SWOT分析:
優勢:
品牌影響力: 盛弘醫藥在醫藥領域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信譽,有助於提升敏盛智醫城的信任度。
資本實力: 盛弘醫藥具備充足的資本實力,可以在敏盛智醫城的建設和推廣中投入資源。
綜合性健康生態系統: 敏盛智醫城涵蓋了多種醫療服務,從門診到社區保健和健檢,提供了綜合的健康服務,滿足多元化的需求。
挑戰:
市場不確定性: 敏盛智醫城是一個創新案例,市場對於數位化醫療和健康場域的接受程度尚不明確。
競爭壓力: 在數位化醫療領域,可能會面臨來自其他醫療機構和科技公司的競爭,需要找到差異化策略。
技術挑戰: 智慧醫療需要強大的技術,包括安全性和隱私權保護等方面將面臨挑戰,尤其台灣的健保系統相當封閉。
機會:
成長潛力: 敏盛智醫城作為創新模式,具有在數位化醫療領域成為先鋒的潛力,有機會在市場上取得領先地位。
健康意識提升: 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增加,對於智慧醫療的需求可能逐漸上升,敏盛智醫城可以迎合這一趨勢。
合作夥伴: 敏盛智醫城可以與其他科技公司、醫療機構以及政府合作,進一步擴大其服務範圍和影響力。
威脅:
技術風險: 智慧醫療的技術進步快速,倘若無法跟上技術變革,可能會失去競爭優勢。
使用者接受度: 敏盛智醫城需要克服使用者對於數位化醫療的疑慮,提升使用者的接受度和信任度。
盛弘醫藥的未來發展解決方案:
深入市場研究: 進一步了解消費者對智慧醫療城概念的接受度和需求。透過市場調查和焦點小組(Focus Group),瞭解消費者期望的服務、設施和體驗,並根據調查結果調整敏盛智醫城的服務內容和定位。
技術創新與數位化:
持續技術投入: 在智慧醫療城持續投入研發和技術創新。發展先進的電子病歷管理系統、遠距診療平台app以及影像傳輸技術,提升診療流程的效率和便利。
數據隱私保護: 強化數據安全和隱私權保護,讓使用者的醫療數據得到妥善保護,有助於建立用戶對敏盛智醫城的信任。
創新的業務模式:
多元服務領域: 打造Medical Mall,進一步拓展敏盛智醫城的服務領域,帶入醫療相關零售、健康食品、保健品等業務,提供消費者更多元的健康體驗。
會員制度與優惠活動: 推出會員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專屬的醫療健康服務和優惠。透過促銷活動和特別優惠,提高參與和忠誠度。
合作與資源整合:
跨界合作: 與其他健康產業和科技公司合作,整合資源,共同推動健康生態系統的建設。與健康飲食品牌、運動器材供應商等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提供更全面的健康體驗。
國際合作擴展:與國外醫療機構合作拓展Medical Mall,在其他國家推廣智慧醫療城的概念,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增加盛弘在全球的影響力,例如深化與轉化經營越南西貢智慧醫材科技園區等。
持續使用者體驗優化:
使用者回饋機制: 建立使用者回饋機制,收集使用者意見和建議。根據使用者反饋,不斷優化服務流程和體驗,提高使用者滿意度和參與度。
便捷的線上服務: 強化數位化服務平台,提供便捷的線上預約、查詢和服務流程。減少使用者等候時間。
教育與宣傳:
健康教育中心: 在敏盛智醫城內設立健康知識中心,提供健康教育資源和健康檢測服務。通過健康講座、工作坊等活動,提高公眾對健康的認識和重視。
多管道宣傳: 加強多管道的宣傳,包括媒體宣傳、社交媒體、網站推廣等,提高敏盛智醫城的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
持續監測市場趨勢:
市場趨勢分析: 持續監測醫療和數位健康領域的市場趨勢,瞭解使用者需求和技術發展。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策略,保持競爭優勢。
高齡化社會之下,智慧醫療的概念日益受到重視,代表著醫療領域的新興趨勢,透過技術的力量改善人們的健康體驗,提供更全面的照護服務,並達成醫療流程的數位化。
儘管智慧醫療在提升醫療體驗和健康照護擁有龐大潛力,同時也面臨限制和挑戰,但是,可望透過創新和解決方案,一步步達成理想目標。
Comments